沧州的刘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长期饱受腰疼、腿疼的困扰。1年前滑倒后出现剧烈腰痛,做了核磁检查出腰椎骨折,住院做了骨水泥手术。1个月前拎水桶后再次出现腰痛,检查后又一次出现了腰椎骨折,刘阿姨再也不想手术了,她决定卧床休养。前几天感冒后咳嗽,又咳断了肋骨。
刘阿姨的女儿带着她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内分泌二科主任王光亚经过详细诊疗,告诉刘阿姨:“您得了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刘阿姨松了口气说:“还好不是什么大病,上了年纪的有几个人没有骨质疏松呢?回家补补钙就好了。”
其实刘阿姨对骨质疏松存在着深刻地误解,在内分泌诊室这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了。人们往往认为骨质疏松是机体衰老不可抗拒的必然结果,对它的防治及宣传教育远远不像对糖尿病、高血压那么重视。
对骨质疏松的认知误区你知道吗?
这些你一定要了解!
骨质疏松比较常见的症状是腰疼、腿疼或腿脚抽筋,还会出现身材变矮,弯腰驼背,脆性骨折等。骨质疏松对人体最大的危害就是骨折,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骨折,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骨折的风险逐渐增大。尤其是髋部骨折,骨折后长期卧床,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一年内死亡率高达20%,致残率高达50%,因此,髋部骨折常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许多人认为只要没有腰腿疼、血钙不低就不会有骨质疏松症,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在骨质疏松症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因而很难察觉,而一旦感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往往为时已晚。骨质疏松往往不会导致化验单上的血钙降低,而是会悄悄“偷”走骨头里的钙。
因此不能依据有无自觉症状和血钙是否降低来诊断骨质疏松,对于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当每年去医院查骨密度,而不要等到发觉自己腰背痛或骨折时再去诊治。
人老骨松是自然现象
治也没用?
的确,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是相关的,进入老年以后,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加速,骨形成减缓,导致骨量减少甚至骨质疏松的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听天由命,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治,可以减少骨量丢失,缓解腰背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骨折的发生。从治疗的角度而言,无论何时均可显效,治疗肯定比不治疗好,早治疗肯定比晚治疗好。
骨质疏松是因为缺钙
“治疗骨质疏松=补钙”?
骨质疏松的治疗可不是一“钙”而论。因为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缺钙,主要是由于骨代谢失衡、骨质流失速度超过骨质形成速度所致,缺钙只是其病因之一。防治骨质疏松症仅靠补钙,还远远不够。充足的钙确实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但治疗骨质疏松不能只靠补钙,必须辨明病因综合治疗。关键是要解决骨代谢失衡的问题——阻止骨量流失、促进骨生成,补钙必须与抗骨质疏松药物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此外,钙的黄金搭档是维生素D。如果钙不能被人体吸收,补得再多也没有用,但人们普遍只重视“吃”——摄取足够钙,而不重视“D”——促进钙的吸收。
骨头汤含钙高
经常喝能够预防骨质疏松?
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吃啥补啥”。更有人觉得骨头中的钙可以熬进汤中,通过喝汤就能够达到补钙的效果。其实骨头里面的钙是不会轻易溶解出来的,实验证明,用高压锅蒸煮两小时后,汤里面的钙仍是微乎其微,而骨头汤里的大量脂肪会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患病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总是静悄悄地在进展,毫无征兆便可发生骨折。为了提高大众对骨质疏松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每年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骨质疏松日的主题是“控体重,强骨骼”。在骨质疏松日即将来临之际,希望更多像刘阿姨这样的患者能早日走出各种骨质疏松认知误区,早日诊断、早日得到治疗,避免骨折发生,守护骨骼健康,拥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