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1983年春,时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习近平在正定县委办公。(资料图片)
“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燕赵大地充满深情。不只因为我在这块土地上工作过,更是因为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了三年多,和这里的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倾注了极大心血和情感,他对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他说:“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
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住在办公室、吃在大食堂……“我渴望尽自己的微薄力量,亲手为他们做一点实在事情”“真刀真枪干一场”“改革戏必须大家唱”“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开始的地方,也是他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实践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创新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他在青年时期就具有坚定信念、为民情怀、改革思维、开放意识、务实作风和责任担当,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脉相承。
两个多月来,河北日报记者深入采访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接触过的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的难忘岁月”为主题,从心系民生、实干实政、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转变作风等5个方面,采写了系列长篇通讯,真实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从政风范和人格魅力,使人们从中得到启迪,汲取力量,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更加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切实增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在正定,有一份记忆,珍藏在许多人的脑海,历经30多年不曾褪色。
在正定,有一种情感,沉淀在许多人的心里,历经30多年不曾消减。
1982年3月,29岁的习近平来到这里,写下了自己从政经历的第一笔。
三年多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习近平始终把百姓的事放在心里——
为百姓吃饱肚子,他勇于担当,为“高产穷县”减少征购跑省进京,实事求是反映人民心声;
为乡亲致富,他不断找寻让群众生活好起来、富起来的路子;
为了正定的未来,他关心教育,从校舍抓起,要求每个村庄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
“明天,我就离开正定了,这点儿钱留下给孩子们买图书吧。”1985年5月赴厦门任职前,他仍牵挂着孩子们。
习近平牵挂着正定,正定人民也牵挂着他。
离休老干部闫月芬养成了追着习近平任职地电视台看新闻的习惯:“他上了福建我就看福建台,他上浙江我就看浙江台,他到上海我就看上海台,他上了北京我就看中央台。他心里有我们,我们心里也有他。”
“老书记好!”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已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习近平两次到正定塔元庄村调研指导,当欢迎的人群中响起一声声“老书记”时,他高兴地将手伸过去,与群众一一握手。
在正定人的心目中,无论习近平走到哪里,职位多高,依然是当年那个心里装着百姓的“老书记”。
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习近平
1982年4月初的一天,紧邻正定县城的永安公社三角村大队部走进了几个推着自行车的人。
“这是习书记,到你们村转转,了解了解情况。”有人向迎出来的大队干部介绍身边个子最高的年轻人。
1982年3月25日,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的习近平,被石家庄地委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到任伊始,他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
全县第一个粮食亩产过千斤的三角村是习近平调研的首站。
可习近平没想到,出了大队部,和站在街头的几位群众拉起家常,大家说到生活上的首要问题竟是“粮食不够吃”。
“一年干下来,从年头吃不到年尾。”
“谁家不够吃了,就偷着去新乐、无极、藁城等邻县的村里换红薯干吃。”
“一斤粮食能换三五斤红薯干,总比饿肚子强。”
听到大家七嘴八舌倒苦水,习近平关心地追问:“村里这样人家多吗?”“别的村也这样吗?”
说话间,人群旁过去几辆自行车,一位社员抬手指着车上驮着的小口袋告诉习近平:“你瞧,这准是去换红薯干的。”
“近的骑十几里,远的骑几十里。还得偷着,怕丢了先进村的人呢。”今年60岁的三角村村民冯新贞忆起往事,忍不住叹息:“征购交得多,手里又没钱买粮,没办法啊!”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定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粮食亩产“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高产县,被树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全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600万斤,交完征购,再扣除种子、饲料等,留下的口粮已经远不够百姓填饱肚子。由于保征购是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地里只能上茬小麦下茬玉米。
冯新贞给记者算了笔当年的账:“一斤小麦1毛2,一斤玉米8分,一亩地最多收入60多块。棉花一斤一块多,一亩地能收至少100多块。你说,光种粮食,老百姓手里哪能有钱?”
1981年底,全县人均收入仅140多元,每天只有4角钱。
从三角村调研回来没多久,一天晚上,看到时任县委副书记的程宝怀办公室还亮着灯,习近平便推门进去。
“老程啊,领导说让我到正定任职,是给我选了一个‘好县’。依你看,什么是‘好县’?”
程宝怀脱口而出:“咱正定就是好县啊。”
他给了习近平三个理由:一是对国家的贡献大,每年上交粮食征购全省第一;二是县里领导班子很团结;三是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像三角村,又是先进中的先进,全国各地可都来参观学习呢。”
习近平听后笑了:“老程啊,我认为,是不是‘好县’应该以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来衡量。你刚才说的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偷着到外县换红薯干吃。这些事,你了解不?”
“我了解。”程宝怀说。
习近平点点头,继续分析:“我觉得正定当前的现状是,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交的粮食越多,群众收入越低,咱们实际是个‘高产穷县’!”
最后,习近平郑重地说:“我们应该向上级反映一下,争取减少一部分征购。”
为什么习近平如此关注“高产穷县”?
在一次县委的小型座谈会上,习近平进行了解释:“绝不能光讲粮食生产、光讲高产粮,不讲经济效益。”“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咱们这些领导对不起江东父老。”
“高征购导致群众吃不饱并不是三角村甚至也不是正定独有的。”当时在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工作的李亚平说,在那个年代,向上级反映高征购问题,说轻了是思想觉悟低,说重了那可就是政治立场问题了。“要向上级反映这个事儿,心里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没有点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习近平的思考和提议与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吕玉兰不谋而合。
在1994年习近平撰写的《高风昭日月 亮节启后人——深切怀念吕玉兰同志》一文中,他赞扬吕玉兰:“了解到征购过重情况后,就主张县委如实向上级反映,经过努力,终于使粮食征购任务核减到4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文中只字未提自己,可知情人都知道他在解决这一问题中的贡献。
“习书记和吕书记主张如实向上级反映,其实大家心里都赞成。”时任县委办公室干事的张银耀说,但许多人有顾虑和担心,一是怕有损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形象,二是怕上级领导不高兴,三是怕对习近平个人政治前途有影响。
对这些顾虑和担心,习近平的回答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倡实事求是。同中央保持一致,就应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心声,反映现实问题。
因此,习近平与吕玉兰一起,跑省进京,向各级相关部门反映这一问题。
中央很快就派人到正定,与省、地两级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了调查组。
调查组进村入户下田,不到十天时间,找了一百多名干部群众了解情况。
经过核查,调查组把正定粮食征购的实际情况摸清了。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
这一减,三角村村民家的饭桌上多了白面馒头,少了红薯干。
这一减,正定棉花种植面积很快由1万亩增加到19万亩。
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习近平还在14.3万亩河滩地上做起了文章。他提出,重点种植林果、花生、瓜菜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