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5 CZSZXYY.com All Right Reserved.
通信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新华西路16号
冀ICP备15027098号
冀公网安备 13090302000146号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困扰:一紧张就想上厕所;明明没吃坏东西,稍一受凉就突然腹痛、腹泻;开会前、考试前肚子总是不争气地“闹情绪”?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您可能正在被一种名为“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功能性疾病所困扰。

其实在消化内科门诊中,因上述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并不少见。今天,就让我们系统地了解一下这个“磨人”的疾病,学会如何与它和平共处。
一、 什么是肠易激综合征(IBS)?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请注意“功能性”这三个字,它意味着患者的肠道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的病变(如炎症、溃疡、肿瘤),检查报告可能一切正常,但肠道功能却出现了紊乱。
它就像一个“敏感而任性”的孩子,虽然结构完好无损,但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就“发脾气”。根据主要的排便习惯改变,IBS可分为四个亚型,今天我们聊一聊常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
二、 为什么会得IBS-D?
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IBS-D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多重打击”模型:
1)脑-肠轴互动异常:这是核心的机制。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通过复杂的神经通路紧密相连(即“脑-肠轴”)。当您紧张、焦虑时,大脑会向下发出信号,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分泌紊乱,从而引起腹痛、腹泻;反之,肠道的不适也会向上传达到大脑,影响情绪。这个“电话线路”变得异常敏感和活跃,导致了IBS的症状。

2)肠道菌群失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肠道内数以亿计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可能产气增多,或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系统,从而诱发或加重症状。

其次还有:
3)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道神经对于普通刺激(如正常的气体、食物蠕动)的感知被放大,普通人感觉不到的肠道活动,IBS患者会感到明显的疼痛或不适。
4)胃肠道动力异常:小肠和结肠蠕动过快,食物残渣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加快,水分来不及被充分吸收,从而导致腹泻。
5)感染后所致:部分患者在经历一次急性胃肠炎(如食物中毒)后,肠道功能未能恢复正常,从而继发了IBS。
6)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和重大生活压力事件是IBS非常重要的触发和加重因素。
7)饮食因素:某些食物(如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可能成为症状的“导火索”。
三、 如何识别IBS-D?
主要症状有哪些?
IBS-D的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如果您在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有一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并伴有以下至少两项特点,就需要警惕:
腹痛与排便相关(排便后疼痛缓解或加重)。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次数增多)。
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变稀、呈糊状或水样)。
除了腹痛和腹泻这两个核心症状,患者还常伴有:
急迫感:一有便意,必须立刻冲向厕所,难以忍耐。
排便不净感:排便后总觉得没排干净。
黏液便:粪便中可能带有白色黏液,但不会有脓血(这是一个重要区别点,若出现脓血便,必须立即就医排除其他疾病)。
腹胀、肛门排气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IBS-D的症状通常是慢性、反复发作的,时好时坏,但与情绪和压力密切相关。
四、 如何诊断?
关键在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由于IBS是功能性疾病,诊断它更像是一个“排除法”的过程。医生会详细询问您的病史和症状,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您是IBS,而是为了排除那些症状相似的器质性疾病,如肠道炎症、结直肠肿瘤、乳糜泻、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的腹泻等器质性疾病。
血液学、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是排除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五、 如何治疗与管理?
一场需要耐心的“持久战”
IBS-D的治疗目标并非“根治”,而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提高生活质量。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过程,需要医患共同努力。
1. 基础治疗:生活方式与饮食调整(至关重要!)
1)饮食管理:
记录饮食日记:找出并避免自己的“触发食物”,常见的有辛辣、油腻、生冷、乳制品、豆类、洋葱、大蒜等,必要时在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进行筛选食物。
规律进食,细嚼慢咽。
2)压力与情绪管理:
认识到情绪对肠道的影响,学会与压力共处。
尝试规律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冥想、深呼吸等放松技巧。
如果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寻求心理科医生的帮助非常有效。
2. 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六、 给患者的生活建议
正确认识疾病:IBS是一种功能性疾病,需要您耐心管理的“老朋友”。
建立信心:不要因为反复发作而灰心,症状波动是常态。
主动沟通:与您的消化科医生建立长期信任的关系,定期复诊,反馈情况,调整策略。
保持良好的心态、亲近大自然,可以后效减轻症状。

总结一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是一个“身心一体”的疾病,它的管理是一场需要智慧、耐心和综合策略的“持久战”。通过科学的诊断、合理的饮食调整、有效的情绪管理和必要的药物辅助,绝大多数患者都能显著改善症状,重获高质量的生活。
温馨提示:如果您正被上述问题困扰,请不要独自忍受,及时寻求专业消化内科医生的帮助,到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文供稿:消化内科医学中心消化内二科 苏振华
排版:王雨禾
审核:魏思忱 王晨
冀公网安备 13090302000146号